“史上最大就业压力”考验政府智慧
请用微信扫一扫
又逢7月,又一批创纪录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加之宏观经济受到灾害和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中国的就业形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今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创纪录的559万人,而由于2007年尚有70万-8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因此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超过600万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召开视频会议,部长尹蔚民表达了对就业形势的担忧。
随着80后陆续走向社会,就业压力几乎年年都在增加。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600万人,这是何其庞大的一个就业队伍,其带来的压力不可谓不是“史上最大”。然而,就业市场现成的“蛋糕”只有那么大,渴望分得蛋糕的人却那么多。如果这庞大的就业队伍只是盯着这现成的蛋糕,恐怕难以“填饱肚子”,还必须想其他办法。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当下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然而,却有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不是这类人才市场上没有或者紧缺,而是这些单位遭遇人才“冷落”。教育部部长周济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
当前,我国大学生包括其他就业者就业情况存在“结构性矛盾”,即一边是大学生“挤破脑袋”就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一边是用人单位“门可罗雀”(主要是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以及基层);一些地方或行业人山人海,一些地方或行业无人问津,而导致这一畸形现象的最终根源在于我国区域、行业发展不平衡。早有媒体报道,一些大学生宁可留在大城市当保安或送邮政快递,也不愿到最需要人才的偏远山区或农村去。 因此,要破解我国当前“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政府固然要增设一些就业岗位,比如通过招商引资来实现,更要充分优化整个人才市场人才资源的结构配置,要把那些没法就业的大学生引流到“门可罗雀”的用人单位和地区,从根本上破解“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说来,笔者以为政府及相关机构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在调整大学生就业观时,政府、用人单位以及学校不能仅停留于精神层面的口号上,而应拿出切实可行的鼓励措施,比如政府必须有公共财政和行政力量的支持,比如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加分、发放生活补贴、户档迁转、权益保障等有明显的优惠政策,比如在人事编制、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尤其要关心到基层服务的大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问题,努力形成良性的“大循环”和长效机制,真正让大学生看到下基层、到偏远山区、去艰苦地方工作是有好处的,而且这种好处能很直接地感受到。
其次,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在权利资源分配上做科学的调整或者争取,如果权利资源分配极度不均,低效的行政机制和落后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基层与中高层的权利差距宛如云泥般。越落后民主越不容易得到确保,权力高度集中现象越发严重,普通公民的权利诉求越不容易得到伸张和满足等等,这些不正常的现象,都可能成为阻止大学生下基层的致命因素。
再次,基层、偏远地区等这些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应该积极直面自身的问题。比如一些企业,多处于家族式经营管理阶段,经营管理极其不规范,甚至活脱脱地实行人治,这就不能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这在任何时候都是适用的硬道理。
摘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