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不能给大学生设高门槛
请用微信扫一扫
促进大学生的就业事关民生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时下一些用人单位设置的研究生学历、工作经验等“高门槛”,却将不少大学毕业生挡在门外。贵州省政协委员曾国强建议,用人单位在招录大学毕业生时不能人为设置“高门槛”,不能让更多的本科生“输在就业起跑线上”。
曾国强在政协第十届贵州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说,从1999年开始,全国高校招生规模逐年增加,研究生扩招幅度也扩大,加之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跳跃式增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高达611万人。另据各级学校招生人数统计预测,到2011年,我国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一段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
曾国强说,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另一方面是一些用人单位在招收大学生时将“门槛”设置过高,把一些大学毕业生挡在门外。
“比如近年来,贵州省一些科研、高校等事业单位通过贵州省相关部门同意,进人招考门槛条件一律规定在研究生以上,其实这些人刚进来后也从事一般性工作,没有必要这样硬性规定要求是研究生,公务员的条件也才是本科以上学历,况且高分、高学历不一定就具有高能力。”曾国强说。
曾国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用人单位设置“高门槛”,也是不容小视的因素。如今年贵州省某事业单位的招考中,明确规定只有具有硕士研究生的人才能报考,很多本科生感慨:“我们还没考呢,就已经被淘汰了!”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用人单位要改变传统的思路,不单一地以学历、经验论高低,适当降低就业门槛,真正做到择优录取人才,政府和相关部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加强经济扶持等工作也应积极跟上。”曾国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