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无法获得最佳的使用体验,建议您更换其他浏览器或 升级您的浏览器。(使用360浏览器访问请选择极速模式)
关闭
欢迎 {{loginUsername}} 登录,退出 职聊 刷新简历 我的简历 简历预览 智能推荐 增值服务 修改密码 刷新职位 发布职位 预览主页 收到简历 智能推荐 会员服务 修改密码 求职者登录 招聘登录 会员注册 求职者注册 招聘注册 职聊 触屏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端 使用帮助 网站导航
选择城市
切换城市分站,让我们为您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当前选择城市:总站
总站 {{item.sitename}}

“无聊”是如何产生的

招聘动态 转载 来源: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09-08-29 09:13 {{clickNum}}

    坐在安静而昏暗的学术报告厅里,你和疲乏的“拉锯战”开始了。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你却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台上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无聊。

  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无聊这种沉闷情绪的心理学基础。早期,表现较差的工人对工作所表现出的厌烦情绪,促使科学家们研究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人的影响。无聊类似于精神疲乏,是由于工人对流水线上精细而重复的作业缺乏兴趣所致。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巴尔马克,在20世纪30年代末,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并发现同时使用3种兴奋剂――安非他命(amphetamines)、麻黄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中的疲乏、困倦、注意力涣散等无聊的症状。此外,向参加测试的学生支付报酬也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这说明,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物。
   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PronenessScale,简称BPS),用BPS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有些人却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或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研究显示,常感无聊的人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他们易怒、好斗,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
 

{{item.value}}({{item.name}})

{{item.name}}

宿迁人才网官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