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七夕,过个中式“情人节”
请用微信扫一扫
8月26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有关专家解释说,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唐代诗人杜甫就曾写过一首《牵牛织女》,对这种天文现象进行了形象的描述:“牵牛出河西,织女出其东。万古相永望,七夕谁见同?”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牛郎”与“织女”相会之时。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又叫“女儿节”,它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除了乞巧外,七夕这一天,民间还流传有拜月的习俗。女孩子们在这个充满浪漫的节日晚上,仰望天空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除了乞求针织女红技法娴熟之外,更是要乞求姻缘巧配。过去,婚姻是决定女孩一生幸福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痴情女孩会在七夕这天晚上,趁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婚姻幸福美满,时至今日,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完美的姻缘,仍是女孩子们的梦想。
在古时,七夕夜,拜月前要先沐浴,浴毕换上盛装,姐妹几个人聚集户外,设小几案,上置简单的时令水果,焚香袅袅,轻衫飘飞,静默地对月倾诉心愿。
如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举行各种喜庆活动;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重五”,在这一天,人们赛龙舟食粽子;农历九月九为重阳节,人们登高、赏菊。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上,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古俗驱邪祛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