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真的应该继续沉睡吗
请用微信扫一扫
西北大地,苍茫辽远。骊山脚下,秦始皇陵。大秦历史的遗梦,枕藉于那一片大地微凉之中。只要拨开千年岁月湮盖的那抔黄土,就会在那些兵马俑脸上看清他们唱着一个王朝挽歌的表情。
现在,又将有一些兵马俑在沉睡中被惊醒。从6月13日开始,兵马俑一号坑大约200平方米的区域将被陆续地挖开。这是时隔24年之后,兵马俑迎来的第三次的挖掘。这次将历时5年的考古挖掘,引发热烈的争议。其中很有市场的声音是,让挖掘者放下手中铁铲,不要惊扰了兵马俑清梦。
对这种反对挖掘的吁求,我是很有些不以为然的。考古发掘是一门极其讲究专业技术的学问,我不懂。但是,这一回,许多哭着喊着不希望进行对兵马俑坑挖掘的人,本身也并不是什么考古学家。他们许多人甚至无视于秦俑发掘的考古专家们拿出的任何科学理由,只是偏执地扛着对历史敬畏的旗号,要把兵马俑深埋于地下一隅。“留给后人”,这似乎已成为一个无比体面而又难以驳斥的正当理由了。
兵马俑的价值,当然不是单单属于考古学界的,更不会只属于旅游界。其实,历史学界、科学技术界、文学艺术界以及人类很多学科领域,都可能通过与兵马俑的对视中,感觉到一种跨越时空遂道的光芒,收获到一种各自心怡的历史珍珠。在共同的“寻秦记”的现实语境下,那种简单盲目认为不应发掘兵马俑,难道就真是对待历史的理性吗?难道后人就可以剥夺我们直面历史的充分理由吗?难道我们这一代人错过兵马俑就不是在付出巨大代价吗?
对于兵马俑,我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我所在单位的总部就在离秦始皇陵不远的西安,我也有了许多机会伫立在那片古朴苍茫的大地。青草更青,远山更远。在一次次凝望那些秦俑之后,我越来越感觉到,那一个个中国古代男人慢慢从历史深处走出来,那朴素、刚毅、俊朗、悲怆的面容,活泼生动起来。特别是两相长久对视,我会感受到灵魂深处难言的动荡,就像电影《神话》里的情境,那样的历史复活,是令我迷醉的梦。
千年历史烟尘吹过,那一片大秦帝国的断魂之地,如今已成为受到世界关注的旅游场域。兵马俑属于所有中国人,也属于全世界。一定还有无数人,像我一样希望与深埋于大地深处的兵马俑对视。这些天,我曾问过许多朋友,包括陕西的同事,他们中许多人都与我一样,希望兵马俑的挖掘,能够带来一条梦回秦朝的路径。既然考古专家们给出了足够科学的理由,既然发掘兵马俑本身符合特定的程序正义,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让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去进一步感受一个王朝的荣耀与悲伤呢?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生活的年代也终将成为后人的历史,尊重现实之中人们的情感与利益,恰恰就是历史赋予的最大责任。
考古学有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任何技术都不会成为文物保护的万能灵药,包括让文物继续在深埋于地下,这也是“保护性开发”的理由。至于担心挖掘兵马俑会被既得利益之手操控,成为商业化语境下一次对“历史瓷器”的破坏,我觉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指向,应该是相关监督与约束机制的完善,而不应是因噎废食,简单地让兵马俑继续沉睡。在地下的兵马俑是寂寞的,一厢情愿地为之保留一片沉睡的清静天地,对于历史、现实甚至未来,都可能是一种巨大的遗憾。
在历史面前,人类或许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或许,下一次,在凝望兵马俑时候,它们铺陈的一个王朝背景,就会转过身来,向我投来一抹明亮柔和的目光,兵马俑那样的历史表情,一定是历史馈赠的最大美丽。
转自搜狐博客